close


  關於加熱。教材上都是講油與堿的溫度要一手工皂推薦至才會做成功,幾年前我也是拿著兩根溫度計來測溫度,到40度才會混合。經過這幾年的實踐。做皂的時候,是不用來加熱油,兩邊溫度不一致也是可以做成功的。

  現在我做皂,不考慮兩邊溫度一至的問題。

  加熱:只融化例如乳木果油,可可脂這樣的油,兌入其他油中,保持室溫。

  堿水,自然冷卻到不燙手的時候。兩邊混合即可。你的手就是最好的測溫計,都是室溫就剛好。冷一些也沒問題。

  2、關於水堿的比例。教材上的水堿比例,一般都是水是堿的2、5~~2、6倍,好像前田的配方更多些。我基本用1、7倍水。

  是否大家做皂的時候用2、5倍水的時候,做好會發現,皂皂的PH值測出來是10?也就是試紙是黑色的。

  但是我做的皂,剛出來就是綠的了(8)。做好入模,我清理盆子的時候也不帶手套了手工皂推薦 ,因為油堿中和的相當好,不會燙傷手。在做皂的時候我也不帶手套,控制好每個步驟就好了。

  用水少的好處是:堿中水的比例少,能促使油更好的與堿反應,這樣可以使T的速度更快,皂液更穩定,不容易產生皂粉。實際上水在做皂的作用只是融合堿。所以水的量剛好融掉堿即可。1、5倍水就是最適合的。不過溶解堿的時候也會揮發些水,我就基本用1、7倍了,有時候少1滴跟多兩滴都是沒問題的。控制水量不少於1、5倍堿量就可以了。

  3、關於皂粉:有些油做出的皂比較容易出皂粉,比如白油、紅棕櫚油、純橄欖油等。為了讓做出的皂更美觀,控制水量減少皂粉,1、5倍水的皂。幾乎不會出現皂粉,即使不保溫。2、5倍水的皂,出皂粉的幾率大一些。需要入模後保溫。

  另一個小經驗:脫模後減少與空氣的接觸。我脫模後直接放到食品袋中1-2天。再拿出來,肯定不會有皂粉。

  4、關於油:做時間長了自然會摸索出油的比例,硬度適合的皂。我不喜歡軟趴趴的皂,有很多做皂者在宣傳皂的時候說自己的皂皂很軟,因為用了很多好油。大家洗的時候開始還能保持形狀,半塊後基本就在盒中趴趴了,很難看也難用。

  開始的時候,我手工皂禮盒做的也這樣。INS不超過140,或者在140。但是皂用到最後的時候基本心情很焦躁,最後不得不把那些粘糊糊扔掉,還是很浪費的。

  現在我做的皂會控制到INS145,這個是我覺得比較適合的硬度,既能保持形狀,也能保持洗感。

  另外:用了珍貴的油也是可以有方法保持硬度的。比如加乳木果油,少量可可脂或者用棕櫚核油代替一部分椰子油或棕櫚油。

  其他的一些自己的體會:

  1、純皂容易腐敗(尤其是純榛果皂),做過幾次後,我就不會再做了。不做加了蔬菜,蔬菜汁的皂,只是噱頭,手工香皂肯定會腐敗。

  2、加了花瓣的皂,出來後花瓣會變黑。皂皂比較難看。

  3、加牛奶,羊奶,一定要放冰箱凍成冰塊後入堿水手工皂推薦。不能直接加,否則會出黃沫沫。其實我個人認為,用鮮牛奶,皂還是有腐敗的風險。這樣對皮膚反而不好。如果想做奶皂的話,可以加無糖的全脂奶粉。

  補充:有皂友的方式是T後加入牛奶,這樣是OK的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手工皂推薦
    全站熱搜

    dfhtrbgd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